本网讯(生环学院 温新利) 席贻龙,男,1965年生,汉族,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皖江学者”讲席教授。从教33年来,他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先后获得安徽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和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和2011年)等荣誉称号;坚守教学科研一线,教书育人、潜心问道,服从大局,敬业奉献。
一心坚守三尺讲台,不忘教书育人初心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自从教以来,席贻龙老师坚守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一线,先后承担了《无脊椎动物学》《基础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无脊椎动物学实验》《动物学野外实习》《动物生态学》《生态学前沿》等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任务,他严谨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适时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反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紧紧把握学生的专业特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各类面向本科生的开放课题;秉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专业态度,特别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席贻龙老师的课堂上留下的是简洁的PPT和工整的板书,课下留给学生的是有趣的问题和主动学习的理念。他的课堂教学,没有多少花里胡哨的展示,他教给学生的是终身受益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在课堂教学之余,他主动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曾获得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2年),主编省级教材1部、自编教材2部;他指导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获安徽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和安徽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
席贻龙老师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生活简朴,闪光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诸多学子,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历届毕业生回母校或途径芜湖,都会来学校和他交流工作和家庭生活心得,畅谈工作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
深入钻研科学研究,不断追求精益求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高校教师,席贻龙老师深知“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必有一桶水”道理,1991-1994年和1996-1999年,席贻龙老师先后在我校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坚持以科学研究来增长个人专业本领并反哺于教学工作。在科研殿堂里,席贻龙老师遵循科研规律,恪守“严、潜、追、规”四字法则。
“严”是严谨治学,力戒浮躁;博士毕业并受聘教授多年,席贻龙老师一直在科研第一线耕耘,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数据等,告诫学生要正确对待实验数据,严禁篡改原始数据,必要时要多次重复实验,正确解读数据背后的科学规律。“潜”是潜心钻研,潜心问道,他一直从事以轮虫为主要类群的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心无旁骛,脚踏实地。“追”是追踪学术前沿,追求卓越成果。“规”是恪守规范,遵守学术道德。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20年来,席贻龙老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和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原优秀青年基金)(2项)等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在《Molecular Ecology》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作为主要编者完成《中国动物志 轮虫门 单巣纲》的编著工作。
服务学位点学科平台建设,以传帮带推进科研团队发展
2020年前,席贻龙老师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工作。后因学校发展需要,他的工作单位调整至必威,学院现拥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生态学安徽省高峰学科。作为时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他抢抓机遇,克服困难,担起了学位点申报的重任,和相关老师一起撰写、修改申报材料,组织校内外专家论证,精心准备答辩汇报等,为生态学二级点升级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成功申报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做出了重要贡献。生态学科建设过程中,他广泛调研,科学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学科建设方向,积极推动科研实验室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外引内育。席贻龙老师还积极推进学院科研平台建设,带头成功申报了“皖江城市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和“皖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为了给学院学科团队建设做好表率,席贻龙老师狠抓自己的科研团队建设。他以身示范引领团队成员,很多个晚上、包括节假日他都是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度过,这种忘我的工作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团队成员,团队师生也都跟随着席贻龙老师积极进取的脚步。他非常关心年轻教师成长,帮助他们修改论文和基金申报书等。通过个人示范效应和传帮带,团队近10年来获国家基金立项9项,省部级项目7项,极大地加快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北京大学考察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的:“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长期以来,席贻龙老师以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教育工作培育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他的言传身教、行为示范激励了师生不断进取,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