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05-14 浏览次数:
5月11-12日,由环工学院承办的“水土污染治理与修复”学术研讨会在敬文图书馆报告厅顺利召开。来自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格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师范大学的8位专家分别做了大会报告。SCI期刊《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BECT)高级主编谷成教授做了期刊宣讲。来自环工学院、生科院和地旅学院的300余名师生参加了研讨会。
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员做了题为《我国土壤污染修复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的报告。他从土壤污染概况和治理研究导入,首先界定了“土壤污染”的概念,结合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阐述了土壤污染的特征,以及严重性和危害性;随后,从农田土壤污染管控、农田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城市和工矿场地修复与安全利用等三个方面列举了当前主流的土壤修复技术;最后,对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他从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认为“十三五”期间国家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研发计划投入持续增加,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市场前景广阔,土壤修复技术将从单一修复技术向多技术多源头控制-过程阻断-修复监管的集成融合治理转变,修复材料与设备将从固定式设备的离场修复向移动式、模块化的原位修复转变,工程应用将从单项修复向场地土壤复合污染协同修复转变。
东南大学吕锡武教授以最新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水环境现状,认为总体形势十分严峻,水环境整治任重道远。针对水环境生态修复他提出了“二十字”方针,强调控源截污是水环境生态修复的前提,并以丰富的案例呈现了地表径流拦截与资源利用、新型修复材料、修复技术及其组合的工程应用。最后,他从现状分析、政策引导、工程设计、实施效果等方面详细阐释了黑臭河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两个热点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桂建教授首先介绍了土壤污染的现状和影响,提出了耕地和工矿业废弃地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然后,介绍了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强调进行土壤污染诊断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首要工作。同时,以煤和石油开采为例,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土壤污染诊断、源解析、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修复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
格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奉向东博士重点介绍了自己发表在《Science》上的两个重要科研成果:一是球形单晶纳米二氧化铈的研发,该材料的合成打破了晶体必须由能量最低面构成的传统理论,使芯片抛光的速度提升了50%,表面缺陷率下降了80%;二是合成了自组装纳米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功能单分子膜。结合两项核心技术,研发了SAMMNS系列环境修复材料,在土壤改良修复与综合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泥资源化处理和乡村污水综合治理四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安徽师范大学吴江平副教授报告题目为《POPs在典型污染地区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蓄积及其生态、健康风险》。他阐述了POPs的特性、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并以电子垃圾拆解地为例,研究了POPs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蓄积、食物链迁移和膳食暴露风险。研究表明,垃圾拆解地稻田土壤和稻米受到PCBs和PBDEs的严重污染,PCBs具有极高的生态风险,大多数POPs在稻田生态系统产生了中等程度的生物放大效应,当地居民通过食用大米造成的PCBs膳食暴露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
BECT副主编、南京师范大学王国祥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科3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该学科已跻身ESI全球前1%行列。随后,他分析了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分布与聚集过程,以及该过程对上覆水和沉积物中营养盐负荷、嗅味物质迁移转化、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藻积层发育过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藻积层腐殖化发育过程与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演替等有待进一步破解的关键科学问题。
BECT副主编、南京土壤研究所王玉军研究员报告题目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固定机制》。他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过程和微界面反应、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环境效应、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累积过程和调控、土壤污染控制的新技术原理等,重点介绍了同步辐射技术在表征重金属吸附-解吸、氧化-还原、溶解-沉淀等化学行为方面的应用。
BECT高级主编、南京大学谷成教授先简要介绍了科技论文的结构,然后以期刊编辑和审稿人视角,重点说明了论文题目、摘要、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等各部分的撰写要求,并从研究选题、研究的创新性、研究意义、研究尺度、试验设计等方面详细阐释了如何发表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会后,周守标院长代表环工学院对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本次研讨会报告内容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师生讨论热烈,充分交流了在水土污染治理与修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