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生环院 郭燕)6月4日下午,应必威邀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谢平研究员、南昌大学洪一江教授和云南大学陈亮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有害蓝藻的整合生物学研究》、《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生态经济》和《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财务处二楼视频会议室举行,由胡好远院长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陈亮副教授从2019年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引出微囊藻毒素不仅是最初发现的蓝藻毒素之一,也是目前最关注的一类。慢性暴露在微囊藻毒素环境下会引起肝癌等疾病。通过环境剂量MC-LR长期暴露对斑马鱼肝毒性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以及大鼠肾上腺内分泌器官组织损伤研究,得出肾上腺轴被抑制,且雌性动物呈现出更高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性腺轴上游激素GnRH及下游性醇激素生物合成受阻,从下丘脑及性腺水平致使轴紊乱。这是首次将MC-LR暴露后对于内分泌系统的干扰作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同时提出将微囊藻变废为宝的想法,但将微囊藻作为饲料原料的挑战仍然存在,实际应用时仍应考虑成本问题。
洪一江教授报告中首先对育种学的内容、遗传育种的定义和根本任务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生态学三定律,提出要建立“社会经济自然”良性循环复合生态系统。其次介绍了我国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的特征,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特殊性,建立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方向。最后介绍了其课题组在1997年至2020年选育的珠蚌品种——池蝶蚌“鄱珠1号“和团队创造的“八字经”种养法,在稻渔共作模式上的应用。汇报结束后,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与讨论,并向与会师生就“如何改善保护区盲目建设现状?”和”新品种如何推广?“问题进行了讨论。
谢平研究员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报告进行讲解。首先介绍本团队发现了蓝藻对沉积物P的泵吸作用,同时对经典的N/P学说进行了更正。接着阐述了从抗性分异的视角提出的夏季浮游动物群落演替新机制。通过室内试验,首次发现“小型枝角类比大型枝角类对微囊藻毒素容易获得更多的抗性”的新现象和微生物在微囊藻群体胶被的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第二部分从毒性机制与健康效应角度出发,介绍了其实验室研究的成果,根据研究得到了人体慢性染毒的直接证据,并提出和撰写了气候变暖增加水体有毒蓝藻危及非洲哺乳动物的可能机制文章。第三部分从生物控制层面介绍了武汉东湖的受控实验研究,提出了稳态转化与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将稳态转化驱动力、阈值和反馈调控等成功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如成都市锦城湖i号湖修复工程,治理效果显著。第四部分通过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视角介绍了CLAW假说,课题组不仅对经典的CLAW假说进行了升级,而且提出了关于遗传密码起源的ATP假设。在报告最后向大家分享了团队的基本情况,同时谢研究员寄语,我所经历的一切科学研究经历都证明,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要灵活变通,善于寻找新的研究点。学科交叉是信息交融的体现,要勇于变革,争取做得更好!